您现在的位置是:功亏一篑网 > 娱乐

桑田丝韵 锦绣吴江(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桑田丝韵工人在进行机械缫丝

功亏一篑网2024-04-29 00:42:36【娱乐】5人已围观

简介车间内,工人在进行机械缫丝。震泽镇党政办供图宋锦文化园内的古木织机。鼎盛丝绸供图丝绸车间内,工人在拉蚕丝被。震泽镇党政办供图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俯瞰。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供图在温室育蚕房里,游客们近距离观察“ 恒利娱乐备用网址【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

车间内,桑田丝韵工人在进行机械缫丝 。锦绣震泽镇党政办供图

宋锦文化园内的吴江味道恒利娱乐备用网址【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古木织机 。鼎盛丝绸供图

丝绸车间内 ,城市工人在拉蚕丝被。行走县城震泽镇党政办供图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俯瞰。看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供图

在温室育蚕房里,桑田丝韵游客们近距离观察“熟蚕上山”吐丝全过程;在大街小巷的锦绣丝绸商行里,各种丝绸制品琳琅满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吴江味道闻名遐迩的丝绸重镇 ,“中国蚕丝之乡”震泽镇、城市“四大绸都”之一盛泽镇都位于此 。行走县城

行走吴江,看中听蚕语 、桑田丝韵品丝韵 。锦绣在河港纵横的吴江味道乡村 ,徜徉于葱茏苍翠的千亩桑田之间;在车水马龙的城区 ,一场场丝绸时尚秀轮番登场……

一根蚕丝,百转千回 ,吴江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熠熠生辉  。历经千年洗礼 ,不仅“一片桑叶”“一根蚕丝”依然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古老的丝绸产业也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

传承与发展

蚕桑文化铺展美丽画卷

早上5点,天还没亮,69岁的震泽镇三扇村老蚕农周银妹就出门了 ,每天她都要去地里看看自己的桑树。

周银妹年轻时 ,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 ,村里到处是桑田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传统养蚕业式微 ,只有少数像她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坚守。

进入新时代 ,恒利娱乐备用网址【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吴江这座丝绸重镇,通过政策保障 、要素集聚、品牌打造等方式 ,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5年和2016年 ,吴江区先后出台《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考核办法》 。

集约化养蚕成效日显。在平望镇庙头村的华佳现代蚕桑综合示范基地里 ,木质方格蔟、轨道给桑机 、自动上蔟升降设备等有序运转 ,得益于集自动给桑、撒粉和环境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集成养殖系统 ,养蚕更“智慧”  。

立足“一根丝”,传统丝绸产业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对我们而言 ,丝绸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结。”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 、苏州辑里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超说 ,他祖上几代都栽桑养蚕。朱文超大学毕业后,回来创办了公司,带领技术团队克服了蚕丝板结 、移位 、收缩等问题  。如今 ,公司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等地,广受欢迎 。

越来越多像朱文超这样的从业者投身进来。如今,仅震泽就集聚了200多家丝绸企业 ,光是蚕丝被,一年就能卖300多万条。

一根丝 、一片叶 ,背后是千年蚕桑文化。在吴江,不仅丝绸产业有了“升级版” ,蚕桑文化也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

从震泽古镇出发 ,一路往北,穿过波光潋滟、飞鸟翔集的长漾,约莫十几分钟车程 ,就到了有名的“蚕桑之村”——七都镇开弦弓村 。

8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调查  ,写下名作《江村经济》 。彼时  ,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中心之一”。

8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村中,成排桑树郁郁葱葱 ,一幅桑茂 、蚕盛、鱼旺的桑基鱼塘美景尽收眼底。“桑基鱼塘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 ,塘基种桑 、桑叶喂蚕 、蚕沙养鱼 、鱼粪肥塘 、塘泥壅桑,桑、蚕、鱼、泥环环相扣 。”桑基鱼塘投资人刘瑛说。

今年61岁的刘瑛是七都镇人,十几岁就进入国营缫丝厂工作 。2003年开始创业,如今 ,她的丝绸企业年产值近亿元。

小时候,刘瑛经常来开弦弓村玩 ,那时,村里到处是连片桑田和稻田,挑着桑叶的蚕农来来往往 。随着养蚕的人变少 ,“蚕桑之村”渐失韵味 。

为了留住蚕桑文化,当地政府和刘瑛共同投资,在开弦弓村建起了占地面积达500亩的生态农业景观项目“山水桑田”。行走其中 ,一步一景 ,水  、田 、桑交相呼应  ,再现过去蚕农劳作的场景 。

不仅是开弦弓村 ,在吴江各地,以丝绸为主题的“生产、生活 、生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乡愁与时尚

根根蚕丝织就缤纷生活

悠悠蚕桑 ,淡淡乡愁 。一根蚕丝不仅“织”出了致富路,也联结着吴江人的日常生活。

68岁的周勤娥是一名退休教师 ,也是一名技术娴熟的养蚕“老师傅” 。从年幼时起 ,她的生活便与“一根丝”交织在一起 。

周勤娥回忆 ,她年轻时,女孩子最好的嫁妆就是蚕丝被。出嫁前,为了给周勤娥拉一床蚕丝被  ,家里好几年才攒够蚕茧。

“蚕茧凑够了,制作过程也不简单 ,每一个环节都很讲究。”周勤娥说 ,她跟在母亲后面 ,边看边学,煮茧 、除蚕蛹、晾晒 、制作棉兜……做完这些后,再支起桌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拉蚕丝被。

时光飞逝 ,如今在吴江,家家户户养蚕、拉蚕丝被的岁月早已远去,但是,人们的生活依然与“一根丝”紧密相连。

2017年 ,退休后的周勤娥来到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成了一名蚕桑文化推广使者 ,每天一早 ,她就要进入蚕房 ,添加桑叶,监测温度 、湿度 ,观察蚕宝宝的生长状况……做完这些,周勤娥又化身为一名“讲师”,给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上“蚕桑课” ,课程包含育蚕、茧艺、桑皮造纸、蚕茧作画等 。“和孩子们一起,在机杼飞梭 、‘抽丝剥茧’中感受传统蚕桑文化的魅力,很有成就感。”周勤娥说 。

在吴江 ,丝绸文化不仅是阳春白雪 ,也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 。

“过去,丝绸在年轻人心里是古老的 、传统的 、有距离感的  。”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孙宝玉说,但如今,古老的丝绸在心灵手巧的吴江人手中 ,被玩出了“新风尚”。

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 ,位于吴江老城区的盛家厍热闹起来。漫步其中,亭台楼阁 、水榭曲廊,仿佛置身江南园林 。这里是吴江传播丝绸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大批吴江丝绸品牌在此入驻。

家住盛家厍附近的80后倪静  ,茶余饭后经常会来这里逛逛。作为一名吴江人,她对丝绸文化情有独钟 ,身上穿的是真丝旗袍,床上盖的是蚕丝被 ,车里的挂件是丝绸文创产品 ,头上戴的是丝绸发圈  。倪静对丝绸文化也钟爱有加,采桑果 、品桑茶 ,沉浸式体验养蚕生活,观看煮茧 、抽丝、剥茧等技艺……倪静的生活,处处有丝绸。

近年来,震泽丝绸文化风情小镇、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系列丝绸新地标拔地而起 ,“蚕花节”“丝绸文化旅游节”“蚕丝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也在火热开展。怀抱华美的丝绸 ,感受诗意的生活 ,如今的吴江 ,丝绸文化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鲜活生长。

坚守与创新

传统产业迎来全新生长

从吴江城区出发,一路向南  ,大约40分钟车程  ,就来到了吴江另一个丝绸重镇——盛泽。

今年78岁的文史专家沈莹宝从小在盛泽长大,是一名“盛泽通” ,也是当地的纺织“活百科” 。“我们盛泽人是听着织机声长大的,天生带着丝绸基因。”沈莹宝说。

沈莹宝介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泽丝织业处于鼎盛时期  ,新生、新华 、新联 、新民“四新”丝织厂辉煌一时 ,其产值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达到全吴江的一半 。

要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就得从创新上做文章 。

从盛泽的一家缫丝厂成长为国内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江苏华佳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发展史的老牌丝绸企业,其生产的6A级以上的“迎春花”牌白厂丝以及有机白厂丝畅销国际奢侈品牌市场,成为部分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地区的唯一指定供应商 。不仅如此 ,2022年 ,全国高端丝近60%的出口份额都来自华佳丝绸 。

华佳的“一根丝”何以风靡全球时尚圈?“我们走的是科技创新之路,品牌高端之路 。”董事长俞金键说。建设种桑基地 ,从一片桑叶 、一粒茧  ,到一根丝 ,华佳从源头保证真丝高品质;紧跟科技前沿 ,华佳自主研发的白厂丝凝聚9项发明专利 ,每根丝可达1500米长,可实现电子检测下10万米无疵点。

吴江丝绸行业,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并不少见。出了华佳丝绸大门,沿着北环路一路往东 ,数公里开外 ,一座古色古香的宋锦文化园藏于绿荫间 。步入其中,旗袍、围巾 、箱包、披肩等各种由宋锦制作而成的产品琳琅满目。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说,宋锦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 ,构图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 ,素有“寸锦寸金”之说  。然而 ,由于成本昂贵,宋锦一度濒临失传 。

2009年,吴建华收购濒临倒闭的东吴丝绸厂,计划“复活”宋锦 。然而,宋锦织造过程极复杂 ,对设备有极高的要求。

经过连续几年的集中攻关 ,吴建华和团队找到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的平衡点 ,并成功研制了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  ,极大地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 。

“不仅要让宋锦重生  ,更要发扬光大 ,让其走出小镇  ,走向世界 。”吴建华说,公司每个季度都会推出近百款新产品 。在面料运用方面,鼎盛丝绸也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图案的接合,将宋锦与羊绒 、羊毛等纱线无缝拼接 。通过持续创新 ,“非遗”宋锦从压箱底的“老货”成为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时尚新品 。

深耕传统领域,多年来  ,吴江以天然蚕丝为原点 ,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新赛道 ,打造了“一根丝到一个品牌”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

如今的“一根丝” ,早已不仅是“一根丝”  。

吴江 ,已成为目前全球纺织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在盛泽一地 ,就诞生了恒力 、盛虹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

在创新中领跑,在探索中求变 ,吴江不断做大做强丝绸纺织业 ,2022年 ,吴江丝绸纺织业实现产值1070亿元。如今的吴江,古老而美丽的丝绸产业早已“破茧成蝶” 。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13 版)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很赞哦!(1)